400-765-1010
0571-28089956
摘要:性格是否是遺傳的嗎?同時在環境因素影響中,家庭環境對于人格的影響不如個人經歷來的那么明顯,家庭教育更多影響的是兒童早期,同時對認知的影響更大一些。
性格是否是遺傳的嗎?我們不妨先從神經科學(Neuroscience)的角度來看一下這個問題。
首先,根據現代的人格概念,心理學家將人格分出了四種基本氣質(Temperament),分別是:
1.傷害避免(Harm avoidance)
2.獎勵依賴(Reward dependence)
3.求新( Novelty-seeking)
4.堅持(Persistence)
這四種基本氣質在某種程度上類似于題主提到的早期科學研究中四種血質,但相較血質說,這四種人格的出發點更多傾向于不同的維度。
在這四種基本氣質中:
1.避免傷害性狀與島葉(Insular)和杏仁核(Amygdala)顯著網絡的反應性增加、外周 5-HT2 受體結合減少和 GABA 濃度降低有關。
2.獎勵依賴與催產素系統(Oxytocin system)有關,觀察到血漿催產素濃度增加,以及下丘腦催產素相關區域的體積增加。
3.求新與島狀顯著網絡活動減少相關,紋狀體連接性增加。求新與紋狀體(Striatum)中的多巴胺合成能力和中腦自身受體可用性的降低相關。
4.堅持與紋狀體-mPFC 連接性增加、腹側紋狀體-眶額-前扣帶回電路(Ventral striatal-orbitofrontal-anterior cingulate circuits)的激活增加以及唾液淀粉酶水平增加有關,表明去甲腎上腺素能張力增加。[1]
由此可見,這四種人格氣質受神經科學因素,也可以理解為生理因素的影響較大,而這些神經科學因素的遺傳性并不低,因此可以明顯看出人格特質收到生理/遺傳因素的影響。
除此之外,正如高贊回答中提到的同卵雙胞胎分開撫養實驗一樣,研究人員發現分開撫養的同卵雙胞胎性格差異并沒有預想中大,這背后的猜想一直不少,目前比較主流的一點是說,家庭的撫養風格作為環境因素,其對人格的影響程度并沒有個人經歷和基因遺傳來得明顯。
而對于個人經歷和基因遺傳來說,一些心理學家認為雖然在表面上看,類似的個人經歷(上同一所學校,去過同一個地方等等)會導致同卵雙胞胎的性格差異變小,但個體如何去理解,感受,分析自己的個人經歷則收到基因影響較多。[2]
也就是說,兩個人即使同一天去了同一個圖書館看了同一本書,去了同一家餐廳,但面對這些相似個人經歷的感受,反應在個體如何看待這些事情上,背后受基因的影響還是較大的。
同時對于大五人格(BFI)測試的調查研究中,研究人員針對參與者進行過長時間的追蹤調查,結果發現總體來說,人的人格結構是隨時間變化相對穩定的,但也有一些人在環境因素變化不明顯的情況下產生了可量化的人格結構變化,可能的原因就是這些人格變化與個人基因與遺傳因素相關性更高一些。[3][4]
這些論點和實驗都能顯示出基因和遺傳因素對性格的影響,但我們也絕對不能忽視后天環境因素的影響,例如個人經歷等。
那么,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對性格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哪些形式呢?
根據大五人格的相關調查發現,幸福感和外向性之間有一定的相關性,[5]因此心理學界試圖在未成年兒童身上找到幸福感和外向性之間的關系,旨在于解決童年抑郁等一系列心理健康風險。[6]
這些研究則碰巧發現,相較于環境因素,童年時期幸福感受遺傳因素的影響要更大一些。
研究人員發現在人的一生中,性格變化其實是相對穩定的,但也會產生一些差異,而這些性格變化在童年時期明顯更大一些。
這就引申回了回答開頭的氣質概念,氣質(Temperament)可以理解為兒童在人格發育期的人格結構,也是成年后體現在人格背后的基礎概念,氣質被視為人格的先導。[5]
根據氣質的理論,發展心理學家和人格心理學家猜想道,人在剛出生時并沒有明確的人格構成,但會收遺傳因素有屬于自己的氣質,而這些氣質左右了在成長過程中,兒童受環境因素的影響大小以及影響方向,進而導致成年后不同個體間體現出的人格差異。[5]
最后我們總結一下,人格構成背后的氣質是明顯受到遺傳因素影響的,而這會影響個人對于環境因素的反饋,形成不同的人格類型,可以說遺傳因素和環境因素對人格構成的影響是相輔相成的。
同時在環境因素影響中,家庭環境對于人格的影響不如個人經歷來的那么明顯,家庭教育更多影響的是兒童早期,同時對認知的影響更大一些。[7]
作者:edamame
參考
1^Sadock, Benjamin J.; Sadock, Virginia A.; Ruiz, Pedro (June 2017). "Personality Disorders". In Cloninger, R; Svrakic, D (eds.). Kaplan and Sadock's Comprehensive Textbook of Psychiatry. Wolter Kluwer. ISBN 978-1-4511-0047-1.
2^"The Role of the Environment in Shaping Personality". The Great Courses Daily. December 27, 2019.
3^Lucas, Richard E.; Baird, Brendan M. (2004). "Extraversion and Emotional Reactiv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86 (3): 473–485. doi:10.1037/0022-3514.86.3.473. PMID 15008650.
4^Briley, Daniel A.; Tucker-Drob, Elliot M. (2014). "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continuity in personality development: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40 (5): 1303–1331. doi:10.1037/a0037091. PMC 4152379. PMID 24956122.
5^abcZelenski, John M.; Santoro, Maya S.; Whelan, Deanna C. (2012). "Would introverts be better off if they acted more like extraverts? Exploring emotional and cognitive consequences of counter-dispositional behavior". Emotion. 12 (2): 290–303. doi:10.1037/a0025169. PMID 21859197
6^Holder, Mark D.; Klassen, Andrea (13 June 2009). "Temperament and Happiness in Children".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11 (4): 419–439. doi:10.1007/s10902-009-9149-2. S2CID 145541419.
7^Kail, Robert; Barnfield, Anne (2014). Children and Their Development. Pearson. ISBN 978-0-205-99302-4.[page needed]
凡注明”來源:XXX“的作品,均轉載自其他媒體,轉載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網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本網轉載其他媒體之稿件,意在為公共提供免費服務。如稿件版權單位或個人不想再本網發布,可與本網聯系,本網將立即將其撤除。
掃碼關注壹點靈官方微信公眾號
新注冊用戶回復【優惠卷】可獲得50元傾訴優惠卷1張
另外還有精華版測評資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領取
客服
熱線
APP
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