咨詢次數:2
咨詢費用:0元
案例類別:孩子教育
運用的技術:認知行為療法中的控辯方技術和可能區域技術
案例簡述:
來訪者是一位14歲初二女生的媽媽。女兒初中,遭遇個別同學孤立和語言暴力攻擊。孩子性格安靜,
內向?;貋頃约嚎?。和老師說過,老師也請家長,教育了這些孩子。但是新學期開學第一天,放學時,女兒就被幾個同學在放學路上攔截住,要求翻書包,拿走了女兒的一些文具?,F在,女兒害怕上學。
咨詢經過:
一、了解基本情況,個案概念化,穩定家長情緒。1、請家長講述主要問題,困惑和咨詢目標。2、從發展
心理學角度分析初中生心理和行為特點。處于
青春期,身體生理迅速發展,心理尚不成熟。追求個性獨立,如果在家庭和學校得不到認可肯定,為了追求優越感,容易情緒沖動,攻擊弱小和心中“嫉妒”之人。3、其實這些學生本身,內心往往是缺乏愛與安全感的人,因為不被認可,或者耳濡目染暴力行為,所以用拉幫結派,欺凌弱小方式顯示自己的“強大”與“價值”。對此,有應對引導之策。
二、分析來訪者孩子的特點和應對辦法。
1、孩子的安靜好學與家庭嚴格教育和單純的成長環境相關。同時
內向,不善于表達和反抗,也有其父母平時對孩子的事情管得過多,過細,對孩子較少表揚和鼓勵。孩子與父母平時交流較少。用可能區域技術引導家長考慮對孩子不同教育方式可能帶來的不同心理認知反應。
三、根據孩子情況提出應對建議。挺直腰桿,向校園霸凌堅決說不。對此,我建議可以采取策略:一是家長認識到家庭教養方式對孩子的影響,主動改變,影響孩子。二是鼓勵孩子,區分情況,狹路相逢勇者勝。對故意找茬的,要告訴自己不害怕,邪不壓正,與其目光直視,表示不怕威脅。三是好漢不吃眼前虧。如果他們人多勢眾,先穩住自己,深呼吸,不害怕,明確表示,不想打架。盡量平靜地問清他們,想干什么,想要什么?此時,可以把自己的好吃的主動與他們分享,化“敵”為“友”,通過才華和勇氣讓他們服氣,沒準還能成為咱們的“保鏢”呢。先爭取穩住他們,以智取勝。如果他們真是有暴力傷害傾向,一定想盡一切辦法脫險,比如可以給他們身上所有東西,如果可能盡快跑到學校,教室、老師辦公室,如若在大街上,跑到周圍店鋪或者警察崗等人多安全的地方。電話聯系老師或家長,確保安全。和老師,家長共同想下一步處理辦法。所以上下學時要走大路,最好能和同學結伴而行。
四、用認知行為療法模式引導來方者學會鼓勵引導孩子,并將家庭、學校支持與孩子自身努力形成合力。因為,面對校園霸凌,孩子自己力量往往不夠,需要借助老師家長甚至社會正義之力。
經驗感想:
1、未成年人校園霸凌是家庭學校教育之殤,施暴和受暴方都是受害者。影響了學生的身心健康。需要家庭、學校、學生和國家社會協同配合。
2、校園霸凌背后體現的是愛與尊重的缺失。每個人都渴望被認可,追求優越滿是每個人的本能心理需求。個別未成年學生會故意搗亂,甚至是欺負同學以刷存在感,滿足其虛榮心“成就感”。
3、認知行為療法從改變當事方認知入手,引導情緒,改變行為,影響結果。
掃碼關注壹點靈官方微信公眾號
新注冊用戶回復【優惠卷】可獲得50元傾訴優惠卷1張
另外還有精華版測評資料、治愈群等福利可以領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