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業的心理服務
平臺承諾 不滿意退款
上海通報本輪新冠疫情已經持續一個多月,居民的心理狀態在發生微妙但關鍵的變化。
在持續和反復的疫情下,人們面對的不僅僅是疾病帶來的恐懼,更多的是日常生活被打亂后,對未來不確定感帶來的焦慮。
出于各類情緒的困境,人們向心理熱線尋求幫助。有的人感受到焦慮和不安,有的人因為親子矛盾而煩惱,有的人則困于物資、缺藥等現實問題。在這些時刻,心理熱線給予孤獨和脆弱的來電者寶貴的承托和支持。
自3月1日起,上海本輪疫情來勢洶洶,3月27日晚8點半,上海市政府發布通告,在全市范圍內開展新一輪切塊式、網格化核酸篩查,以黃浦江為界分區分批實施:3月28日5時起,浦東、浦南及毗鄰區域先行實施封控;4月1日3時起,對剩余浦西地區實施封控。
這座原本喧鬧的城市進入一段靜默的時間。人們閉門不出,行人和車輛寥寥無幾,沿街的店鋪閉門歇業,道路安靜,現代城市的日常被打斷。
物理上的封閉被建立,同時發生變化的,還有城市中人們的心理狀態。
國內心理服務平臺壹點靈統計的數據顯示,3月底到4月初,該平臺接到的公益心理服務需求量處于增長狀態,平均每天接到約50至60個求助需求,其中來自上海的比例約占百分之七十。
壹點靈首席心理咨詢專家朱浩亮表示,封控時間上,7天、14天、21天是三個對于心理狀態來說關鍵的節點?!耙恢苁?天,7天(人的心理)就需要休息,要調整了。(人的情緒)7天還好,14天可能就煩躁了,到了21天則會有更多的反應表現出來?!?/span>
朱浩亮介紹,封控期間,求助者以居家隔離的民眾為主,還有部分感染者以及一線防疫人員。所反映訴求集中在焦慮、恐慌、抑郁等情緒問題,占比51.6%。對于親子關系的咨詢占12.8%,處于第二位。
朱浩亮表示,關于情緒類的問題,第一步要先接住情緒,然后通過耐心的傾聽,幫助找出情緒產生的根源癥結,再適時給予建議和意見。
朱浩亮曾接到一位上海媽媽打來的電話。她在通話中傾訴,丈夫疫情期間不在家,自己需要全程陪伴上初三的兒子學習,同時還要線上處理工作。在雙重壓力下,兒子有時賴床、玩手機,都成為母子之間矛盾爆發的導火索。
電話那頭傳達出的情緒是苦惱、否定、憤怒。朱浩亮幫來電的媽媽梳理,由于工作壓力和丈夫無法幫忙產生的情緒可能疊加在了孩子身上。他引導這位媽媽理解孩子在學校學習與居家學習在時間管理上的差異。最后,他給出了親子相處的建議:對孩子的鼓勵和表揚比否定給孩子帶去的影響更積極。
通話中,這位媽媽的情緒慢慢平和,對孩子的認同逐漸恢復。明顯的變化是,她對朱浩亮說,“我明白了,我知道該怎么做了。好像我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多了一點,孩子這方面考慮少了一些?!?/span>
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們在生活中面臨各種威脅和挑戰,這些急性應激源會誘發個體的一系列應激反應,使得個體在緊急情況下迅速調動心理生理資源, 從而更好地面對當前的挑戰,但過度和持續的心理應激可能會導致創傷后應激障礙、抑郁癥、焦慮癥、心血管疾病等不良后果。
朱浩亮參與過2020年初新冠疫情爆發時的心理援助熱線工作,他意識到現在與過去情況間的區別。他說,“2020年時因為對這個病毒知之甚少,所以人們對失去生命的恐慌感會更強?,F在這種恐慌是很少的,而因為自由受到限制而產生的焦慮、煩躁的情緒會更普遍一些,核心是焦慮?!?/span>
他把負性情緒產生的過程比作樹根的生長,當人沉浸其中,負性情緒就向下越扎越深,各類問題也會漸漸出現,再想鏟除時,可能就需要一個更長的過程。
朱浩亮認為,接線的咨詢師要明白“慢即是快”。他解釋,“來電者求助愿望本身就比較強烈,(咨詢師)需要去傾聽對方想表達的情緒和信息。慢下來可以讓來電者緩解自己的情緒,也能讓他的認知慢下來,例如有人覺得心里很煩,那么煩的背后具體是什么?咨詢師要去找出煩的原因?!?/span>
現在的一些變化也讓朱浩亮覺得欣慰。在過去兩年中,壹點靈多次推出公益心理援助項目,累計參與其中的咨詢師超過1000人。他發現,一兩年前,來電者一般只會打來一次或兩次,而現在,有許多來電者會持續多次來電。“這意味著人們對心理熱線的信任感似乎加強了?!?/span>
壹點靈公益援助熱線:400-114-1010
(來源:澎湃新聞 記者 何沛蕓)